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收藏投资

圣境九华 大愿地藏 其实内涵世人知多少?(上)

2016/3/31 15:07:48      点击:

座落在安徽池州市青阳县境的九华山,汉时称陵阳山,南朝时梁陈间,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数游九华山后,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著名绝句将“九子山”改为“九华山”,从此引来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了不朽的历史人文,时九华山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文化名山。但九华山成为神奇圣境、佛教道场,享誉海内外,还是由于唐开元年间(719年),古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出家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年,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王菩萨,僧众认定他的示现为地藏王菩萨应世,金乔觉就是地藏王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明清时达到鼎盛。


    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1979年作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以来,进山礼佛朝圣、观光休闲旅游者逐年增多,三十年多来,经过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佛教道场,国家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与历史文化双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尤其近几年,99米地藏菩萨露天铜像和大愿文化园建成,一批配套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投入市场,游人香客踏破山门,2014年接待国内外游人香客已达900多万人次。圣境九华 、大愿地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信众与旅游者心中的精神支柱。最近,欣闻继中国佛教系列金银纪念币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发行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将于2015年4月发行该系列的收官之作——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金银纪念币,不由为之欣然!因为中国钱币文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底蕴深厚,应当予以重视并加以利用。以此为载体的文化宣传,将会在国内外收藏与投资界掀起地藏文化的热潮。为了使相关人士更好地了解圣境九华、大愿地藏的实际内涵与意义,特撰本文以飨读者。


    圣境九华、大愿地藏,核心是地藏信仰及其文化。


    地藏菩萨遍处于十方世界,且发大愿要度脱一切罪苦众生,因而又称为大愿地藏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同称四大菩萨。他们在中国九华、普陀、五台、峨嵋各有其应化道场,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共同构成中国佛教文化中汉传部分的完整体系。但其他三大菩萨虽然各在三座名山道场应化,却都没有显现特定的应化身,唯独地藏菩萨不但现比丘身,且以地藏名号显现在九华山道场度化众生,使九华山这座“东南第一山”成为“莲花佛国”而“香火甲于天下”,并且这位地藏比丘来自于原古新罗国(今韩国)王族。因此,探讨、研究和弘扬九华山地藏文化对于僧俗两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地藏,是梵名的义译。《地藏十轮经》里有两句话解释得非常好:地,安忍不动如大地;藏,静虑深密如秘藏。这里的安就是平安,忍,则是忍辱波罗密的忍,亦即大乘菩萨行中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意志坚定如大地般巍然不动。其实质就是哲学认识论上的“认”,认识到学佛修佛不容易,需要心象大地一样地平安坚定。这里的“静虑”就是安静、禅定,“秘藏”就是佛涅槃时显现的般若(智慧)、解脱、法身三个德相;也就是当修行禅定进入深密时犹如佛涅槃显现的三德秘藏。其实质就是要我们明白,心如大地能藏三德宝藏。


    地藏菩萨就是关于般若、解脱、法身这三德秘藏在天、地、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里头怎样轮回运转的自觉觉他者。他就是要让每一个众生原本的三德秘藏最后真正地成就出来,不再轮回,了脱轮回。实质就是倡导和实践在最困难、最痛苦的境地让所有生命脱离苦难,焕发应有光彩并最后成就自己生命光辉,达到觉悟境界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地藏菩萨本愿之大,释迦牟尼佛称其“过诸菩萨”。在显教中尊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密教里被奉为悲愿金刚。因而,所谓地藏信仰及其文化(以下简称地藏文化),就是围绕地藏菩萨精神探讨学佛修佛途径和方法的人文现象和行为。其实质就是以地藏为载体,探讨自然人向高级社会人转变的途径、方法的人文言行。要了解地藏文化的内涵和实质,首先必须明确:地藏文化是佛教文化体系中的一朵奇葩;而佛教文化本质是教育,并非宗教本身,佛菩萨的讲经说法,佛菩萨的一言一行,无不充满着教化;科学和事实也使我们明确知道,人类自然属性的一面可以通过遗传加以继承,而社会属性的完成则必须通过教育实现。从这个层面上讲,所有的宗教,其实质都是一种教育,其行为都是一种教育行为。


    地藏文化的内涵、实质及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一、大愿——加强理想教育,树立远大理想,付诸身体力行是地藏文化的根本内容。主要表现为地藏菩萨大愿称号、九华山道场独有的肉身菩萨现象和肉身宝殿、宝塔的建筑格局与取向。 


    我们知道,在中国佛教中,地藏、观音、文殊、普贤是释迦牟尼佛法系统中的四大菩萨。从佛法角度讲,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整体,这些菩萨就代表着佛的一个方面。人是成佛的前提。人在世间,首先要有一定的愿望,有了一定的愿望,就必须有相应的智力支持,而且必须付诸于修和行,愿望才可能实现,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如果只独善其身,一心向上,缺少大慈大悲精神,则人的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转变程度受到限制,难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可见大愿、大智、大行、大悲分别是构成佛法完整体系的四大支柱,其中大愿是基础、是前提。同时,在佛教界,大慈大悲表示的是同体同等的法义,同等可见,同体难理,但其表现可见,这其实就是大愿!大愿是大慈的佛法表达。地藏菩萨在这个佛法系统中就是表示大愿的,是关于“大愿”的榜样、教育者和实践者。《地藏菩萨本愿经》和九华山地藏垂迹则是我们研究地藏文化的重要依据。 


    这两个主要依据中最突出的就是“教愿”,即《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这个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其实质就是教育人们和社会,只有加强理想教育,人人树立远大理想,一切从自己带头力行做起,才能建立一个大同的美好世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理想教育,树立远大理想,付诸身体力行”是地藏文化的根本内容。


    1、从《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下简称《本愿经》)的经名和内容看,这是一部以人和法来称呼的诠表地藏菩萨理行果之途径、方法的佛教经典。当年,释迦牟尼佛为这部经说了三个名字:“地藏本愿”、“地藏本行”和“地藏本誓力”,因为有愿必有行,有行必有力。经书翻译者实叉难陀在三个名字中选了一个能把愿、行、力的意思包括在里面的名字,可以说是概括地藏本愿、本行、本誓力的较为恰当的经名。全经十三品(即十三章)通篇贯穿的根本内容就是“大愿”。


    2、从“愿”、“行”、“力”之间的关系看:一个人要立足社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立志,要有理想、有抱负。自古以来,圣贤们都要求人“志当存高远”,事实也证明,“有志者事竞成”。所谓愿,就是愿望,实质就是立志。大愿者,立大志,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也。这里的“愿”指的是从菩提心出发(浅说是求觉悟的心,深说是觉悟的心。即只有众生“无我”的心,或者说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心,这里的“人”则是众生,而非具体的人)所发誓的愿望,是无条件的“无我”的愿望。有条件、有我的因素掺杂在内的则是欲望,比如想发财、想功名、想利益等等。佛教认为:愿望和欲望从法性、从本体上说,是一个东西,但作用不完全一样。发愿是“无我”的清静地行欲,欲就是愿;而以有我之心发愿,只能以有我之心行愿,愿就会变成欲。也就是说,愿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愿为心师”,是指导我们心理活动的老师;愿望一旦确定,就应义无反顾,中途不得退转。特别是佛教学大乘行菩萨道的,“以愿为戒”,更是不得反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从而推动自己去行愿无尽,这样“愿”就成为生命之行的动力,造福社会的源泉。


    再说“力”。佛教认为:宇宙与人,佛菩萨与众生能够互相沟通交往的力量在于“愿力”。从佛法上讲,宇宙有三种力量。第一,自力,就是自身的功和德产生的力量;其二,他力,就是他人的力量,就是佛菩萨加持的力量;其三,法力,就是整个世界、周围环境的力量。人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这三力共同完成的。如农民种地:农民自己的投入是自力;自己做不到的必须靠别人的帮助,这是一种加持力;再就是还要靠自然的力量,土地、阳光、水分等等。愿,就是誓愿时,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投入进去,然后如来加持,诸佛菩萨帮助你行愿,使这个愿圆满,再加上法界众生之力,这个愿就一定能实现。因为这个愿是清静的,无我的,这种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产生力量 。可见,愿也是一种力,是推动和落实行为的一种源动力。


    3、从地藏菩萨九华垂迹看:当年的金乔觉贵为古新罗国王子,不贪图王族的荣华富贵,千万里跋涉前来大唐求法弘法,历经千辛万苦,修行75载,终以不腐肉身开九华山“肉身现象”先河,至今,九华山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已有15尊之多,这在中国佛教界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自然形成的现象,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不能不说是地藏体系以“大愿”为根本的奇迹。如果考察金地藏的肉身宝塔,可见其违背人世常理,采取坐南朝北方向,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北方代表阴地,这也不能不说是与地藏的“大愿”有关——示现的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我之行。


    4、从近现代社会现实看:共产党在最初的宣言中就誓愿“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也正是这样的誓愿引导着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并建设着新中国,使人民走上了小康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倡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其“四有”与中国佛教的菩萨“四大”又何其相似,而四有的第一步就是有理想。同样,无数事实证明,具有运大志向就奠定了人生成功的基础。


    综上可见,“大愿”教育就是加强理想教育,树立远大理想,付诸身体力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创造和产生“自觉觉他”的动力。它理所当然是地藏文化的根本。而地藏菩萨的“大愿”称号,九华山道场特有的肉身菩萨现象和金地藏肉身宝殿、宝塔的建筑格局与取向,则应该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观教具。


    二、诚信——加强“三观”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落实正确言行是地藏文化的关键内涵。主要表现为金地藏示现地藏菩萨“大愿”的生平事迹和闵公父子以袈裟之地追随金乔觉弘法的事迹。 


    佛教认为,信、愿、行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三个资粮。这里的信,不仅是理念上的信,其本身是一种行为,它是学道的根本,产生功德的母亲。学佛的步骤是信、解、行、证,第一步就是信,信满成佛,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得到“正信”。 


《本愿经》以“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主线,讲了很多关于地狱、轮回、因果报应之事,这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讲,容易看作封建迷信,但实质上是针对现实社会的众生,由于缺乏信、难教化而采取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天不怕地不怕,并非大无畏,而是无知和愚痴;什么都不信,其实本身就是一种信。只不过这种信是没有信仰,没有真正的精神支柱,当然就会时刻感到空虚,感到烦恼重生,因为思想意识被活地狱中的绳索一道一道捆着不得舒展。所以,现在弘扬佛法,在世法来讲,就是要使世界和平、社会安定。这就需要人们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信仰,并不断坚定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关于理想的信念,为实现这个目标作贡献。有了远大理想,却不能坚定地去信,这个理想就没办法长时间坚持、没办法实现,可见信是理想的前提,是树立理想的关键。


    那么,信什么?就是要信因果。为什么?因为众所周知,自然界从来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道德界,也从来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该报都报。只不过在现象上人们往往看不清楚,不容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信,就需要把目光放长远。从十方三世来看,因果是丝毫不爽的。其实,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在不断证明因果的客观存在。当代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就明确指出:时空世界具有因果的特性!那种把信因果当作封建迷信的时代应该过去了!


    而要坚定这个信念,就必须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入手,树立正确的“三观”。《本愿经》正是从佛教的“三观”和“业力 ”这个根本教义出发,针对众生所处的五浊恶世,通过讲果报、讲地狱、讲轮回等等来教人信因果、信轮回、信业力,从而坚定了脱生死和痛苦的信念。如果心不信、心不诚,大愿无以立足。那么,当年的金乔觉不可能抛弃王族利益,背井离乡来九华苦修;既使苦修也难以连续75载不离苦,示现地藏菩萨大愿本誓力,修成不腐肉身、全身舍利。那么,当年的闵公父子也不会尽舍土地财产,追随金乔觉弘法布道,成为地藏菩萨侍从。他们,正是地藏文化中“诚信”的榜样和见证者。九华山正是有这些生动的表现形成,昭示着人们坚诚信仰,而香火日旺。所以,“诚信”是地藏文化的关键所在,其实质就是要人们加强“三观”教育,不断坚定自己正确理想的信念并不断落实正确言行。只有抓住了个关键,才有可能实现“大愿”这个根本过程。 

 

作者简介:

 

查向荣,安徽黟县人,1956年出生,1981年大学毕业(化学专业)后在安徽青阳县任教高中;1985年到九华山,先后担任安徽省九华山学校(幼儿园——旅游职业高中一贯制)职高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校长,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处计划经济委员会主任、统计局局长,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经济社会发展处副处长,九华山风景区党工委、管委会两办副主任,档案局(馆)长。喜爱中国书法、摄影、旅游,长期坚持研究中国方块字、文化、经济、教育和佛学,具有比较深刻、透彻的见解。为人达观快乐、幽默风趣。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池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九华山书法家协会主席,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资深研究员。